简体中文
English
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发展战略。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,要让这部分人口真切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。
在过往的分析中,安邦的智库学者曾讨论过新型城镇化所必须推进的若干项改革,包括户籍、土地改革等,这些思考或多或少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呼应,进入到决策层的考虑框架之中。而随着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初见雏形,这一战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浮出水面。其中之一便是政策目标的错位。
当前地方政府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时,热衷于通过旧城改造及“城中村”清理等方式,塑造新的城市面貌。中央政府强调,要下决心再改造1 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,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,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。不过,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这样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却往往变成了赶入的利器,而非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市民。比如在某一线城市,当地政府不断拆除低廉拥挤的社区,让原本租住于这些社区的农民工流离失所。
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,不难发现,类似棚户区改造工程其实很难惠及蜗居于其中的流动人口。根据政府的调查,中国有大约1.3亿农民工租住在“城中村”的房屋中,并不拥有那些物业的产权。而那些拥有被改造物业的居民,大多原本就生活在城市中,拥有城市的户籍。这种反差意味着,政策实践所作用的对象与政策初衷所定位的目标人群出现了错位,真正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不仅很难从旧城改造中分享到好处,反而会因此失去廉价的居所,被迫离开城市,回到农村。
要解决这样的尴尬,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廉租房建设,并突破政策限制,推动这部分住房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。但很遗憾,到目前为止,各地无论是财政上还是政策上,廉租房的建设大多还只是一项政绩工程,对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落户并没有太多的作用。